124.8.66.*** |
- 1樓 發表於2007-10-16 09:40
不斷攀升的房價,對照著數以萬計的新增住宅供給,房地產學者已經發出警訊,預言「超額供給」的時代即將再度來臨,房市真的已經進入風聲鶴唳的緊張狀態了嗎?
大家常在討論「供需」,任何經濟問題回歸到原點,不外乎就是供需之間的平衡程度。供需之間的關係,其實是有層次的。
站在供方的角度來看,最理想的是「供不應求」,表示生產效能高,產品掌握趨勢被市場認同;接下來是兩方拉鋸的「供需平衡」,翹翹板平衡的兩端,風吹草動隨時可能會傾斜;而最不願見到的是「供過於求」,表示生產線做白功,資源浪費。但供需不是結論,只是原因,真正反應供需平衡結果的是價格。
供不應求的階段,需求大,自然價格好;供過於求的時候,往往為了降低囤積商品的損失,只好降價求售。因此在供需討論的背後,真正關心的焦點還是在價格。
房地產算是對供需關係敏感的行業,市場供給量一旦承載過多,若是需求的腳步沒有跟上來,當景氣反轉時,房市便可能像過度膨脹的汽球,瞬間洩了氣,亂竄的房價很快便下到底部。因此現在房市究竟是否已經產生供過於求的警訊,值得探討。
住宅存量年增十二萬戶
看著台北縣市房價節節上升,新推建案單價屢創新高,不單單是豪宅的單總價令人望塵莫及,連周邊的中古屋房價,也是來到讓區域客很掙扎的價位;但是,薪資成長有限,多數人投資的台股又上上下下搖擺不定,獲利和套牢前後徘徊,民眾大嘆錢都還沒賺到,房價漲成這樣,到底誰來買?房市泡沫化的疑雲揮之不去。
於是,房市供過於求、超額供給的說法開始浮上檯面,從區域的建造執照申請量,以及使用執照的申請量,初步判斷部份區域已經開始陷入供過於求、甚至是超額供給的困境了,房市真的已經走到這步田地了嗎?
根據營建署最新資料顯示,全台灣二○○七年第一季的住宅存量將近七百六十萬戶,與去年同期相較,一年成長約十二萬戶,成長比例為百分之一點六三。目前住宅存量宅數最多的還是台北縣,總計有一百三十七萬戶,台北市以八十六萬多戶居次,桃園縣總計有六十七萬戶,高雄市五十六萬戶,台中市約四十三萬戶。
相對於住宅存量,北台灣縣市每年新成屋的增加量,大約都僅佔住宅存量的百分之三以下。其中又以宜蘭縣增加速度最為緩慢,台北市也僅增加零點二六個百分比;台北縣及新竹縣市新成屋新增速度,約佔住宅存量的百分之一點六;桃園縣市的新增速度最快,約達百分之三。
以台北市的零點二六的增幅來看,對房市完全沒有壓力,也就是說,新增的新成屋與整體住宅量體相較,僅佔一小小部份,可以算是沒有供過於求的區域;台北縣和新竹縣市雖然新增速度較快,但是也還不到百分之二,因此這兩區整體上應該也都還在安全範圍內。
桃園年增有兩萬戶
桃園縣市每年大約都新增約兩萬戶新成屋,與台北縣競爭台北縣市的購屋族群,戰況十分激烈,呈現相互消長。
這兩年因為三峽、林口的快速崛起,以及媒體的強勢行銷,從中攔截不少前往桃園的客源,相對比較上,供給的壓力確實較大;但以長期來看,桃園還是具備生活機能優勢,在三峽及林口地區大案行銷暫告一段落之後,應有部份客源會逐漸回到桃園。
整體供需還算平衡
供需問題的討論焦點若是放在眾所矚目的台北縣,觀察是否出現超額供給的現象,發現其實整體狀況還算平衡,供需狀況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失衡。
列舉台北縣新成屋推案量的前十大區域,以比較二○○三年至二○○六年累計新增的新成屋規劃戶數,以及同一時間內增加的戶籍戶數為計算基礎。
假設的基礎點在於,房地產市場的胃納量,以新成屋新增供給(新增規劃戶數)及新增需求(新增戶籍戶數)之間的供需比來衡量,也就是說,將新增戶籍戶數,假設為市場潛在需求量。
若是新增新成屋供給大於新增戶數,表示區域可能出現超額供給的疑慮;也就是說,需求若未能有效增加,則房價的支撐力道可能不足,下跌的風險偏高。
相反地,若是新增戶籍戶數大於新成屋新增規劃戶數,顯示需求可能大於供給,這些區域甚至會產生「供不應求」的狀況,自住和投資出租的需求同時存在,房價未來應具上漲的空間。
根據惟馨周報資料統計顯示,「戶數供需比」超過一倍,有供過於求風險的區域僅有三區,其餘七成皆在安全範圍內,而這三個不令人意外的區域,分別是三峽鎮、林口鄉及淡水鎮。
三區的供給量較大
林口供給量大,但部份個案表現突出,來人成交不斷創新高。
以林口鄉為例,從房市景氣低迷的二○○三年起,林口鄉的新成屋供給量就一直是名列前茅,四年來新成屋累計新增六千七百五十八戶;但在同一時期,新增的戶籍數,卻僅有三千三百三十七戶,新成屋的供給量約是新增戶籍數的兩倍。
而林口外來客的比例,初估可能還不到五成,龐大的供給量還是要倚賴區域客去化,目前是個案表現的狀況。未來機場捷運是否能發揮預期效應,帶進來計劃中的新人口,應該是觀察的重點。
淡水鎮的戶數供需比也是偏高,落差約一千五百戶,約佔目前淡水鎮總戶數的百分之三;但是淡水新市鎮在今年第四季起,開始進入預售案的強銷期,至少新增上千戶的案量,大量媒體的釋出,預料將會吸引不少首購族群。政府近年積極對淡海新市鎮釋放建設利多,結合民間的力量共同開發,但是淡水房市的前景,還是維繫在公共工程確實執行時間,若是日後工程延宕,淡水的包袱就會更加沉重了。
潛在購買需求仍高
除了上述三區之外,從數據上看,其他區域供需之間尚稱平衡。截至二○○六年止,中和市及汐止市也算安全過關,新增新成屋及新增戶數,堪稱維持平衡,但是這兩區都是過去榜上有名的「重案區」,只要推出一、二個大案,總銷金額可能就突破五十億了。
新的大案進入市場,觀察重點當然就是吸引新需求是否成功,但至少到去年年底,這些區域尚無供過於求的跡象,今年即便推出幾個大案,應該也不至於馬上就跨入警戒線。
其他後五名像三重市、板橋市、新店市等,在二○○六年底也全數都在安全範圍,區域戶籍數的增加量,都大於新成屋增加量,不以購買力來論,至少潛在住宅需求,看來都還大於新增的新成屋戶數,顯然並無供過於求之虞。
在過去的二十年間,房地產市場幾度的泡沫化經驗,著實讓關心市場的人士心驚膽跳,深怕建商枉顧購買力下降與需求量能不足的現況,再度大舉推案,甚至是以造鎮的形式搶攻市場,唯恐一旦景氣不如預期而反轉,又將套牢大批無辜的自用者及投資人。
危機意識監督房市
但是以公部門數據,輔以住展多年市場研究的統計數據來看,目前北台灣房地產市場,並無立即性的供過於求之問題。
雖然今年以來北台灣的大案陸續推出,勢必增加供給面上的壓力,但是至少到去年底為止,供過於求的疑慮應可被釋懷,多數區域的供給量,是站在一個安全的起點的。
以危機意識的角度來監督市場供需,當然是無可厚非;但是房地產界應該提出更多研究分析數據,更審慎來討論供需問題,一來避免造成消費大眾不必要的恐慌心態,二來也可讓建商推案規劃有所依循,這樣台灣房市會愈來愈健康。
大家常在討論「供需」,任何經濟問題回歸到原點,不外乎就是供需之間的平衡程度。供需之間的關係,其實是有層次的。
站在供方的角度來看,最理想的是「供不應求」,表示生產效能高,產品掌握趨勢被市場認同;接下來是兩方拉鋸的「供需平衡」,翹翹板平衡的兩端,風吹草動隨時可能會傾斜;而最不願見到的是「供過於求」,表示生產線做白功,資源浪費。但供需不是結論,只是原因,真正反應供需平衡結果的是價格。
供不應求的階段,需求大,自然價格好;供過於求的時候,往往為了降低囤積商品的損失,只好降價求售。因此在供需討論的背後,真正關心的焦點還是在價格。
房地產算是對供需關係敏感的行業,市場供給量一旦承載過多,若是需求的腳步沒有跟上來,當景氣反轉時,房市便可能像過度膨脹的汽球,瞬間洩了氣,亂竄的房價很快便下到底部。因此現在房市究竟是否已經產生供過於求的警訊,值得探討。
住宅存量年增十二萬戶
看著台北縣市房價節節上升,新推建案單價屢創新高,不單單是豪宅的單總價令人望塵莫及,連周邊的中古屋房價,也是來到讓區域客很掙扎的價位;但是,薪資成長有限,多數人投資的台股又上上下下搖擺不定,獲利和套牢前後徘徊,民眾大嘆錢都還沒賺到,房價漲成這樣,到底誰來買?房市泡沫化的疑雲揮之不去。
於是,房市供過於求、超額供給的說法開始浮上檯面,從區域的建造執照申請量,以及使用執照的申請量,初步判斷部份區域已經開始陷入供過於求、甚至是超額供給的困境了,房市真的已經走到這步田地了嗎?
根據營建署最新資料顯示,全台灣二○○七年第一季的住宅存量將近七百六十萬戶,與去年同期相較,一年成長約十二萬戶,成長比例為百分之一點六三。目前住宅存量宅數最多的還是台北縣,總計有一百三十七萬戶,台北市以八十六萬多戶居次,桃園縣總計有六十七萬戶,高雄市五十六萬戶,台中市約四十三萬戶。
相對於住宅存量,北台灣縣市每年新成屋的增加量,大約都僅佔住宅存量的百分之三以下。其中又以宜蘭縣增加速度最為緩慢,台北市也僅增加零點二六個百分比;台北縣及新竹縣市新成屋新增速度,約佔住宅存量的百分之一點六;桃園縣市的新增速度最快,約達百分之三。
以台北市的零點二六的增幅來看,對房市完全沒有壓力,也就是說,新增的新成屋與整體住宅量體相較,僅佔一小小部份,可以算是沒有供過於求的區域;台北縣和新竹縣市雖然新增速度較快,但是也還不到百分之二,因此這兩區整體上應該也都還在安全範圍內。
桃園年增有兩萬戶
桃園縣市每年大約都新增約兩萬戶新成屋,與台北縣競爭台北縣市的購屋族群,戰況十分激烈,呈現相互消長。
這兩年因為三峽、林口的快速崛起,以及媒體的強勢行銷,從中攔截不少前往桃園的客源,相對比較上,供給的壓力確實較大;但以長期來看,桃園還是具備生活機能優勢,在三峽及林口地區大案行銷暫告一段落之後,應有部份客源會逐漸回到桃園。
整體供需還算平衡
供需問題的討論焦點若是放在眾所矚目的台北縣,觀察是否出現超額供給的現象,發現其實整體狀況還算平衡,供需狀況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失衡。
列舉台北縣新成屋推案量的前十大區域,以比較二○○三年至二○○六年累計新增的新成屋規劃戶數,以及同一時間內增加的戶籍戶數為計算基礎。
假設的基礎點在於,房地產市場的胃納量,以新成屋新增供給(新增規劃戶數)及新增需求(新增戶籍戶數)之間的供需比來衡量,也就是說,將新增戶籍戶數,假設為市場潛在需求量。
若是新增新成屋供給大於新增戶數,表示區域可能出現超額供給的疑慮;也就是說,需求若未能有效增加,則房價的支撐力道可能不足,下跌的風險偏高。
相反地,若是新增戶籍戶數大於新成屋新增規劃戶數,顯示需求可能大於供給,這些區域甚至會產生「供不應求」的狀況,自住和投資出租的需求同時存在,房價未來應具上漲的空間。
根據惟馨周報資料統計顯示,「戶數供需比」超過一倍,有供過於求風險的區域僅有三區,其餘七成皆在安全範圍內,而這三個不令人意外的區域,分別是三峽鎮、林口鄉及淡水鎮。
三區的供給量較大
林口供給量大,但部份個案表現突出,來人成交不斷創新高。
以林口鄉為例,從房市景氣低迷的二○○三年起,林口鄉的新成屋供給量就一直是名列前茅,四年來新成屋累計新增六千七百五十八戶;但在同一時期,新增的戶籍數,卻僅有三千三百三十七戶,新成屋的供給量約是新增戶籍數的兩倍。
而林口外來客的比例,初估可能還不到五成,龐大的供給量還是要倚賴區域客去化,目前是個案表現的狀況。未來機場捷運是否能發揮預期效應,帶進來計劃中的新人口,應該是觀察的重點。
淡水鎮的戶數供需比也是偏高,落差約一千五百戶,約佔目前淡水鎮總戶數的百分之三;但是淡水新市鎮在今年第四季起,開始進入預售案的強銷期,至少新增上千戶的案量,大量媒體的釋出,預料將會吸引不少首購族群。政府近年積極對淡海新市鎮釋放建設利多,結合民間的力量共同開發,但是淡水房市的前景,還是維繫在公共工程確實執行時間,若是日後工程延宕,淡水的包袱就會更加沉重了。
潛在購買需求仍高
除了上述三區之外,從數據上看,其他區域供需之間尚稱平衡。截至二○○六年止,中和市及汐止市也算安全過關,新增新成屋及新增戶數,堪稱維持平衡,但是這兩區都是過去榜上有名的「重案區」,只要推出一、二個大案,總銷金額可能就突破五十億了。
新的大案進入市場,觀察重點當然就是吸引新需求是否成功,但至少到去年年底,這些區域尚無供過於求的跡象,今年即便推出幾個大案,應該也不至於馬上就跨入警戒線。
其他後五名像三重市、板橋市、新店市等,在二○○六年底也全數都在安全範圍,區域戶籍數的增加量,都大於新成屋增加量,不以購買力來論,至少潛在住宅需求,看來都還大於新增的新成屋戶數,顯然並無供過於求之虞。
在過去的二十年間,房地產市場幾度的泡沫化經驗,著實讓關心市場的人士心驚膽跳,深怕建商枉顧購買力下降與需求量能不足的現況,再度大舉推案,甚至是以造鎮的形式搶攻市場,唯恐一旦景氣不如預期而反轉,又將套牢大批無辜的自用者及投資人。
危機意識監督房市
但是以公部門數據,輔以住展多年市場研究的統計數據來看,目前北台灣房地產市場,並無立即性的供過於求之問題。
雖然今年以來北台灣的大案陸續推出,勢必增加供給面上的壓力,但是至少到去年底為止,供過於求的疑慮應可被釋懷,多數區域的供給量,是站在一個安全的起點的。
以危機意識的角度來監督市場供需,當然是無可厚非;但是房地產界應該提出更多研究分析數據,更審慎來討論供需問題,一來避免造成消費大眾不必要的恐慌心態,二來也可讓建商推案規劃有所依循,這樣台灣房市會愈來愈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