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cc | |
註冊: | 2007-08-13 |
文章: | 55 |
回覆: | 44 |
- 1樓 發表於2007-11-26 21:03
房價不斷飆高,使得現階段購屋人都會考慮再三: 現在房價是否已太高?現在進場是否會被套牢? 而撇開和產品位置直接相關的元素不論,其實有一項因素,是放諸四海皆準的,那就是品牌。 因為慎選好的品牌,不但是品質的保障, 同時更會是房屋抗跌、保值,甚至具備增值潛力的必要條件…
今年以來,房屋市場的氛圍,顯然已和過去幾年不同。前些年火燙的景氣溫度,讓房市投資行為如同八○年代的股票一般,幾乎成為全民運動。然而進入九六年,市場熱度開始降溫,已是不爭的事實。
近幾年,各種題材及議題的支撐,讓房價漲勢異常兇猛;目前許多區域的新屋價格,都已創歷史新高,而且這還是進行式
平心而論,這就是現階段仍有購屋需求者最注重的議題,那就是:如果我現在進場,是不是在最高點買進?就因為多數購屋人心生此一疑竇,才造成目前市場需求面觀望氣氛極度濃厚。
優良品質 足以支撐價值
要預估房價漲跌趨勢,再決定是否進場,並非易事;但挑選抗跌,甚至有增值潛力的房市產品,則是相對合理實際的操作方式。
而一般坊間看到的購屋指南或建議中,多半是教購屋人慎選地段、環境條件等等,來做到抗跌、增值。事實上,除了這些因地制宜的條件外,還有一項要素,也能收到類似成效,而且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觀點,那就是所謂的品牌。
的確,優良的品質,絕對能在同級產品中脫穎而出,獲得青睞,因此往往也能夠成為好價錢、好價值的保證。這點,相信是多數人都能接受和認同的。
然而,品質實在是個看似明確,實則模糊的概念。優良品質的產品,消費者趨之若鶩;然而,什麼才是好的品質?怎樣篩選好的品質?現代工業社會,各類商品的製程分工都愈加複雜,因此更難界定品質之好壞。這時候,品牌的概念就衍生而出。
多數人在進行消費時,舉凡各類需求,多多少少都有指名品牌的行為。如衣服,可能是偏好某品牌的設計風格;汽車的話,可能是欣賞該品牌的外型設計或性能。
然進一步分析,這當中其實隱含『品牌為某種程度品質保證』的意涵。事實是,這類有品牌,甚至名牌光環的商品,通常索價更高,但認同者仍眾。因此我們可如此推論:品質由品牌決定,即使這代表著更高的價格。類似的道理,也能延伸到房市中。
那麼,跟房市產品相關的品牌是什麼?由於房市產品的構成當中,牽涉太多的流程與專業,因此和房市商品相關的品牌及概念,相當多且複雜。
一、營造品牌
房市產品的組成元素相當多。而和其他部分相比,房屋本身的結構仍是相對上最重要的;畢竟沒有主結構撐起,其他部分就只是獨立商品,和房屋的關連性即刻消失。而與房屋主結構品質最相關的品牌,當然是負責營造的營造廠商品牌。
二、建材品牌
負責建物主結構的營造者,撐起房屋的骨架;然而沒有其他的部份,當然這個骨架仍只是空殼子。因此其他相關建材,當然也是決定房屋品質的要素。所謂建材,範圍相當廣泛,從各類管線到鋼筋、混凝土,通通都是。
不過現階段會拿來訴求的建材品牌,大致是和住家寧靜、隱私相關的門窗、保全設施,及每天都必須使用的衛浴、廚具等等。另外,近年國人對住的品質更加要求安全性,因此諸如制震材、社區網路等新興建材品牌,也成了房市行銷的新顯學。
三、物業管理品牌
房屋和其他一般商品的不同點,除了消費金額最大外,還在於使用年限。一件衣服則可透過洗燙,延長穿著次數與時間;而房屋,當然也得透過所謂的管理,來維持其正常的使用與運作,甚至是減緩其折舊,增進保值性,就好像汽車必須定期進廠保養一般。
而這個管理維護的工作,目前多由所謂的物業管理公司負責執行。而以土地資源愈加稀有的必然趨勢下,房市當中中古屋交易比例將愈來愈高。故無論您購買的是新屋還是舊屋,牽涉到房屋使用、維護的物業管理,也是相當重要的。
四、建築師品牌
除了房屋的基礎結構、周邊各類建材,及使用階段的管理外,房屋還有所謂設計,甚至美學的成分或層次。而這部份,是和設計規劃建物外觀、室內格局動線的建築師息息相關。因此就主觀上偏好這部份,是和建築師品牌最為相關。
五、建商品牌
經過以上的介紹,我們不難發現,房市商品組成確實相當複雜。主結構及房屋基本架構,是營造廠負責,各類周邊建材,是由專門廠商負責生產、提供。在使用階段,物業管理的良莠,影響各項規劃之預期功能是否正常發揮;而把房屋當藝術品看待,則建築師會是相當重要的角色。然而這一切,是有一個角色在進行統合,那就是建商。
台灣本地現狀,是由所謂的投資者,也就是本身專業為土地開發買賣的建商,來負責上述一切的統籌整合;說穿了,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發包。
就業界現今生態論,一個建案或產品的構成,建商為最上游;在取得土地後,由建商規劃決定開發的方向後,下包給包括建築師、營造廠等等,來進行規劃及營造的實際作業。而包含日後的物業管理及建材選用之部份,可能是建商自己下包,也可能是營造廠或建築師這邊再自行下包。
建商品牌 品質關鍵指標
綜合以上,顯而易見地,建商品牌是眾多房市品牌當中最重要的一環。房屋雖然生產流程複雜,品質控管更不容易,但如是談到所謂的品牌責任,則自然是由建商擔綱。
當然,這並非說營造廠品牌、建材品牌、物業管理品牌,甚或建築師品牌不重要;事實上,好的營造者,品質卓著的建材,有口碑的物業管理公司,或者是知名的建築師,都可能是價格及品質保證。然而就品質,甚至就保值的角度而言,和其他相關品牌之概念相比,建商品牌當然更為重要。
分析至此,哪一項品牌要素是品質,乃至於價值的保證書?其實昭然若揭。接下來的問題,當然是要怎樣,或說從哪裡得到相當資訊,來尋找篩選真正優良的建商品牌?
某家餐廳如不合口味,看到相同的連鎖品牌,當然不會再進去消費;某品牌的服飾品質不良,下次也不會再選購同品牌的產品。以一般水準論,吃頓飯頂多一、兩百元,只要不要有衛生問題,頂多就不再去消費,一件衣服大約也是數百或數千元,對一般人而言,算是不痛不癢。
然而房屋消費不僅購買金額龐大,購買後要負擔數十年的貸款償還,同時還要每天住在裡面。因此,當然要事前做足準備、好好挑選建商品牌。至於如何篩選?我們認為,可從實際業績和口碑兩個方向來做。至於知名度,則僅供參考。
業績與口碑 篩選主指標
所謂業績,是這家建商曾在哪邊蓋過哪些建案;這部分,是最直接可以蒐集到的。再者則是口碑,也就是之前實際購買過該建商產品的消費者,實際『使用』後的感受及想法;業績和口碑,可相互印證比對。
建商的業績或口碑,過去消費者可能要多方尋找,甚至要親自詢問訪查,耗時費力,困難度不低。但現在拜科技發達,網路世界無遠弗屆之賜,更多的相關資訊,在網路上可謂『全都露』,蒐集難度降低不少。唯一要注意的,還是資訊的真實度;這部份則可以從取得更多相關資訊,做交叉比對來檢覈。
總之,如果這家建商固定都有業績推案,而不是突然間冒出來推案,那通常代表這個品牌不是所謂一案建商,是真正有心長久經營的業者。而如果過去沒有消費糾紛或品質不良紀錄,或是口碑不錯,則表示該建商之產品,具有一定品質。
能夠選到好品牌及品質,往往是抗跌、增值的保證;這其實不只房市商品,各類商品皆適用。尤其在目前這個多空交錯的市場現況下,秉持這樣的購屋原則,才是非常時期的最佳因應之道。
最弔詭的房市品牌—『名人牌』
由於製程複雜,房市產品包含了許多品牌概念。但代銷業對建案的包裝,仍是一般消費大眾能見度最高的部分;廣義而言,這其實也是一個品牌的形塑過程。 而這當中,有一個接近於品牌之元素,堪稱最弔詭者,那就是所謂的『名人牌』。因為這個名人品牌,有時候可以是加分、加值因素,有時候卻只有話題炒作的虛幻意義。
就行銷的角度看,『代言』當然必須是使用後的現身說法,也就是見證;多數商品的代言,都是循此模式。之所以找名人代言,是要利用其高知名度。
名人確能吸引目光、造成話題,但多數情況是,代言建案的名人,並非真正見證,他/她通常並沒有真的購買、使用過該產品,只有純粹站台,販售其肖像權及名氣。因此房市名人代言,和實際的品質及價值,並不存在任何相關度。
不過,並非任何名人因素,都和品質或價值無關。如果今天某建案,真有名人購買進駐,則或許有正面意義,不過先決條件是,這位名人的社會風評是正向的;如中研院長李遠哲之前曾傳出購買大直知名個案「輕井澤」,這對該案而言,就是明顯的加分效果。
如果是影視名人,比如張惠妹之於「信義之星」,林志玲之於「百達富麗」,或是最新的周杰倫買兩戶「元大一品苑」,則是話題炒作居多。又如像阿扁總統到高雄置產一事,也是雷同;因為影視藝人或政治人物的社會風評,好壞落差太大;故客觀來說,對房市個案或商品而言,不見得就是有利條件。
有關政治人物部分,唯一的例外是,是否為現任高官。如果能和現任高官當鄰居,無論是鄰近,或真是同一社區,至少在治安這個部分,絕對是正面的,多多少少也對房市產品有些加分作用。
事實上,所謂名人聚落,也是保值的另類保證,甚至是豪宅的集中區。從早期的仁愛敦南名人巷到晚近的信義計畫區,皆是有名的實例。近期例證,是台塑集團總經理王永在,在大直明水路買地自建家族宅邸,結果馬上成為區塊房價上漲的最新炒作題材。
此外,如果你能打聽到某建商老闆是住或買哪棟樓,那麼這也會是一另類品質保證。至於是不是保值、增值保證,則要看這個老闆本身的知名度,是不是堪稱名人了。
今年以來,房屋市場的氛圍,顯然已和過去幾年不同。前些年火燙的景氣溫度,讓房市投資行為如同八○年代的股票一般,幾乎成為全民運動。然而進入九六年,市場熱度開始降溫,已是不爭的事實。
近幾年,各種題材及議題的支撐,讓房價漲勢異常兇猛;目前許多區域的新屋價格,都已創歷史新高,而且這還是進行式
平心而論,這就是現階段仍有購屋需求者最注重的議題,那就是:如果我現在進場,是不是在最高點買進?就因為多數購屋人心生此一疑竇,才造成目前市場需求面觀望氣氛極度濃厚。
優良品質 足以支撐價值
要預估房價漲跌趨勢,再決定是否進場,並非易事;但挑選抗跌,甚至有增值潛力的房市產品,則是相對合理實際的操作方式。
而一般坊間看到的購屋指南或建議中,多半是教購屋人慎選地段、環境條件等等,來做到抗跌、增值。事實上,除了這些因地制宜的條件外,還有一項要素,也能收到類似成效,而且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觀點,那就是所謂的品牌。
的確,優良的品質,絕對能在同級產品中脫穎而出,獲得青睞,因此往往也能夠成為好價錢、好價值的保證。這點,相信是多數人都能接受和認同的。
然而,品質實在是個看似明確,實則模糊的概念。優良品質的產品,消費者趨之若鶩;然而,什麼才是好的品質?怎樣篩選好的品質?現代工業社會,各類商品的製程分工都愈加複雜,因此更難界定品質之好壞。這時候,品牌的概念就衍生而出。
多數人在進行消費時,舉凡各類需求,多多少少都有指名品牌的行為。如衣服,可能是偏好某品牌的設計風格;汽車的話,可能是欣賞該品牌的外型設計或性能。
然進一步分析,這當中其實隱含『品牌為某種程度品質保證』的意涵。事實是,這類有品牌,甚至名牌光環的商品,通常索價更高,但認同者仍眾。因此我們可如此推論:品質由品牌決定,即使這代表著更高的價格。類似的道理,也能延伸到房市中。
那麼,跟房市產品相關的品牌是什麼?由於房市產品的構成當中,牽涉太多的流程與專業,因此和房市商品相關的品牌及概念,相當多且複雜。
一、營造品牌
房市產品的組成元素相當多。而和其他部分相比,房屋本身的結構仍是相對上最重要的;畢竟沒有主結構撐起,其他部分就只是獨立商品,和房屋的關連性即刻消失。而與房屋主結構品質最相關的品牌,當然是負責營造的營造廠商品牌。
二、建材品牌
負責建物主結構的營造者,撐起房屋的骨架;然而沒有其他的部份,當然這個骨架仍只是空殼子。因此其他相關建材,當然也是決定房屋品質的要素。所謂建材,範圍相當廣泛,從各類管線到鋼筋、混凝土,通通都是。
不過現階段會拿來訴求的建材品牌,大致是和住家寧靜、隱私相關的門窗、保全設施,及每天都必須使用的衛浴、廚具等等。另外,近年國人對住的品質更加要求安全性,因此諸如制震材、社區網路等新興建材品牌,也成了房市行銷的新顯學。
三、物業管理品牌
房屋和其他一般商品的不同點,除了消費金額最大外,還在於使用年限。一件衣服則可透過洗燙,延長穿著次數與時間;而房屋,當然也得透過所謂的管理,來維持其正常的使用與運作,甚至是減緩其折舊,增進保值性,就好像汽車必須定期進廠保養一般。
而這個管理維護的工作,目前多由所謂的物業管理公司負責執行。而以土地資源愈加稀有的必然趨勢下,房市當中中古屋交易比例將愈來愈高。故無論您購買的是新屋還是舊屋,牽涉到房屋使用、維護的物業管理,也是相當重要的。
四、建築師品牌
除了房屋的基礎結構、周邊各類建材,及使用階段的管理外,房屋還有所謂設計,甚至美學的成分或層次。而這部份,是和設計規劃建物外觀、室內格局動線的建築師息息相關。因此就主觀上偏好這部份,是和建築師品牌最為相關。
五、建商品牌
經過以上的介紹,我們不難發現,房市商品組成確實相當複雜。主結構及房屋基本架構,是營造廠負責,各類周邊建材,是由專門廠商負責生產、提供。在使用階段,物業管理的良莠,影響各項規劃之預期功能是否正常發揮;而把房屋當藝術品看待,則建築師會是相當重要的角色。然而這一切,是有一個角色在進行統合,那就是建商。
台灣本地現狀,是由所謂的投資者,也就是本身專業為土地開發買賣的建商,來負責上述一切的統籌整合;說穿了,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發包。
就業界現今生態論,一個建案或產品的構成,建商為最上游;在取得土地後,由建商規劃決定開發的方向後,下包給包括建築師、營造廠等等,來進行規劃及營造的實際作業。而包含日後的物業管理及建材選用之部份,可能是建商自己下包,也可能是營造廠或建築師這邊再自行下包。
建商品牌 品質關鍵指標
綜合以上,顯而易見地,建商品牌是眾多房市品牌當中最重要的一環。房屋雖然生產流程複雜,品質控管更不容易,但如是談到所謂的品牌責任,則自然是由建商擔綱。
當然,這並非說營造廠品牌、建材品牌、物業管理品牌,甚或建築師品牌不重要;事實上,好的營造者,品質卓著的建材,有口碑的物業管理公司,或者是知名的建築師,都可能是價格及品質保證。然而就品質,甚至就保值的角度而言,和其他相關品牌之概念相比,建商品牌當然更為重要。
分析至此,哪一項品牌要素是品質,乃至於價值的保證書?其實昭然若揭。接下來的問題,當然是要怎樣,或說從哪裡得到相當資訊,來尋找篩選真正優良的建商品牌?
某家餐廳如不合口味,看到相同的連鎖品牌,當然不會再進去消費;某品牌的服飾品質不良,下次也不會再選購同品牌的產品。以一般水準論,吃頓飯頂多一、兩百元,只要不要有衛生問題,頂多就不再去消費,一件衣服大約也是數百或數千元,對一般人而言,算是不痛不癢。
然而房屋消費不僅購買金額龐大,購買後要負擔數十年的貸款償還,同時還要每天住在裡面。因此,當然要事前做足準備、好好挑選建商品牌。至於如何篩選?我們認為,可從實際業績和口碑兩個方向來做。至於知名度,則僅供參考。
業績與口碑 篩選主指標
所謂業績,是這家建商曾在哪邊蓋過哪些建案;這部分,是最直接可以蒐集到的。再者則是口碑,也就是之前實際購買過該建商產品的消費者,實際『使用』後的感受及想法;業績和口碑,可相互印證比對。
建商的業績或口碑,過去消費者可能要多方尋找,甚至要親自詢問訪查,耗時費力,困難度不低。但現在拜科技發達,網路世界無遠弗屆之賜,更多的相關資訊,在網路上可謂『全都露』,蒐集難度降低不少。唯一要注意的,還是資訊的真實度;這部份則可以從取得更多相關資訊,做交叉比對來檢覈。
總之,如果這家建商固定都有業績推案,而不是突然間冒出來推案,那通常代表這個品牌不是所謂一案建商,是真正有心長久經營的業者。而如果過去沒有消費糾紛或品質不良紀錄,或是口碑不錯,則表示該建商之產品,具有一定品質。
能夠選到好品牌及品質,往往是抗跌、增值的保證;這其實不只房市商品,各類商品皆適用。尤其在目前這個多空交錯的市場現況下,秉持這樣的購屋原則,才是非常時期的最佳因應之道。
最弔詭的房市品牌—『名人牌』
由於製程複雜,房市產品包含了許多品牌概念。但代銷業對建案的包裝,仍是一般消費大眾能見度最高的部分;廣義而言,這其實也是一個品牌的形塑過程。 而這當中,有一個接近於品牌之元素,堪稱最弔詭者,那就是所謂的『名人牌』。因為這個名人品牌,有時候可以是加分、加值因素,有時候卻只有話題炒作的虛幻意義。
就行銷的角度看,『代言』當然必須是使用後的現身說法,也就是見證;多數商品的代言,都是循此模式。之所以找名人代言,是要利用其高知名度。
名人確能吸引目光、造成話題,但多數情況是,代言建案的名人,並非真正見證,他/她通常並沒有真的購買、使用過該產品,只有純粹站台,販售其肖像權及名氣。因此房市名人代言,和實際的品質及價值,並不存在任何相關度。
不過,並非任何名人因素,都和品質或價值無關。如果今天某建案,真有名人購買進駐,則或許有正面意義,不過先決條件是,這位名人的社會風評是正向的;如中研院長李遠哲之前曾傳出購買大直知名個案「輕井澤」,這對該案而言,就是明顯的加分效果。
如果是影視名人,比如張惠妹之於「信義之星」,林志玲之於「百達富麗」,或是最新的周杰倫買兩戶「元大一品苑」,則是話題炒作居多。又如像阿扁總統到高雄置產一事,也是雷同;因為影視藝人或政治人物的社會風評,好壞落差太大;故客觀來說,對房市個案或商品而言,不見得就是有利條件。
有關政治人物部分,唯一的例外是,是否為現任高官。如果能和現任高官當鄰居,無論是鄰近,或真是同一社區,至少在治安這個部分,絕對是正面的,多多少少也對房市產品有些加分作用。
事實上,所謂名人聚落,也是保值的另類保證,甚至是豪宅的集中區。從早期的仁愛敦南名人巷到晚近的信義計畫區,皆是有名的實例。近期例證,是台塑集團總經理王永在,在大直明水路買地自建家族宅邸,結果馬上成為區塊房價上漲的最新炒作題材。
此外,如果你能打聽到某建商老闆是住或買哪棟樓,那麼這也會是一另類品質保證。至於是不是保值、增值保證,則要看這個老闆本身的知名度,是不是堪稱名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