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 Jay2 | |
| 註冊: | 2007-10-31 |
| 文章: | 1006 |
| 回覆: | 42 |
- 1樓 發表於19小時前
2026房市大對決!七大優劣勢決定下一輪多空走勢
作者:
jay_sung
分類:
房地產新聞
全台房市呈現「價穩量縮」格局已一年。圖/本報資料照片
2025年房市一至十月交易量如歲末寒冬,縮減幅度創歷年新高,筆者近日發文標題為「房市交易量最壞時期將過」,引發諸多讀者迴響,大部分最大的疑惑是,房價不是在跌嗎?所有人都持悲觀態度,為什麼最壞時期將過?
交易量最壞時期將過 未來因價格鬆動促使交易量回溫
筆者認為最壞的時期將過,敘的重點在「市場交易量」,今年第一季交易量創九年新低,一至十月六都交易量16萬8778棟,比較去年同期縮減幅度達26.63%,預期全台全年交易量約落在26.5萬至27萬棟,極可能就是這波房市下修的谷底量。
這如同2016年第一季房市交易量創十多年新低,交易量觸底,幾乎已到窒息量,市場價格開始有多殺多現象,透過價格明顯鬆動,限貸政策可望逐漸局部鬆綁,觀望買盤信心上升,交易量自然築底緩升。
市場交易量脫離谷底 反而是價格跌幅擴大的開始
從技術面分析,在上升趨勢線時,主升段會呈現價量俱增,末升段價量背離,而下跌趨勢則從價量俱跌中,主跌段必經過價跌量增的殺價取量過程,只有價格明顯鬆動才會吸收觀望買盤介入,因此,在經過交易窒息量的階段後,市場也因多殺多現象,價格會有較大幅度的下修,所以,此時交易量脫離谷底,反而是價格跌幅擴大的開始。
此波主跌段正在開始,將延伸到2026Q2,止跌時點預期在2026Q4。而2026年的房市將出現七大優劣勢的對決,茲分析如下:
(一)量&價
交易量逐漸增加vs.交易價格逐漸下跌:前述交易量創新低,交易量因價跌而回溫,建商被迫開工潮與交屋拋售潮壓力,在多殺多的氛圍中出現殺價取量,市場一憂一喜?
(二)GDP &關稅後遺症
人均GDP創新高vs.貧富差距擴大:AI領軍一枝獨秀,GDP人均創新高,但也造成貧富差距擴大,年輕人更買不起房。
(三)利率&CPI
利率溫和降低vs.通膨壓力上升:全球降息風將迫使央行溫和降息,購屋信心會增強,但另一方面美國通膨壓力上升,國內房價、物價偏高可能影響購屋需求。
(四)政策鬆綁&緊縮
政策局部鬆綁vs.政府面對選舉民怨上升壓力:房市降溫,限貸政策會局部鬆綁,但選前民怨升高,將影響政策鬆緊的兩難。
(五)游資多&營建資金斷鏈
超額儲蓄創新高vs.建商資金斷鏈危機上升:近年超額儲蓄不斷升高,達GDP 17%,表示民間資金充沛,但建商融資受限,被迫開工,餘屋去化慢,推案銷售率差,造成資金斷鏈嚴重危機。
(六)利多抗跌區&量多超漲區
潛在利多區域抗跌vs.量多超漲區下修壓力:此波下修房市表現強弱分明,北抗跌、中疲、南弱,區域表現也是強弱分明,例如台北市北士科周邊仍小漲,其他區小跌,台積宅漲多下修。
(七)剛需買盤的強&弱
觀望買盤進場vs.剛性需求掏空需求減弱:透過價格下修,觀望買盤逐漸進場,但因新青安效應遞減,且有提前掏空需求因素,會使剛需表現不如預期,必須要有換屋市場加入需求端,房市才會逐漸止跌。
文/李同榮
※免責聲明:本資料由「理財周刊」授權轉載,文中引述之專家觀點、內容分析、個股基金僅供參考,純屬專家意見,並非投資建議,亦不代表本社立場。
房地產新聞
作者:
jay_sung
分類:
房地產新聞
- 2025.11.15 07:56 理財周刊[/*]
全台房市呈現「價穩量縮」格局已一年。圖/本報資料照片2025年房市一至十月交易量如歲末寒冬,縮減幅度創歷年新高,筆者近日發文標題為「房市交易量最壞時期將過」,引發諸多讀者迴響,大部分最大的疑惑是,房價不是在跌嗎?所有人都持悲觀態度,為什麼最壞時期將過?
交易量最壞時期將過 未來因價格鬆動促使交易量回溫
筆者認為最壞的時期將過,敘的重點在「市場交易量」,今年第一季交易量創九年新低,一至十月六都交易量16萬8778棟,比較去年同期縮減幅度達26.63%,預期全台全年交易量約落在26.5萬至27萬棟,極可能就是這波房市下修的谷底量。
這如同2016年第一季房市交易量創十多年新低,交易量觸底,幾乎已到窒息量,市場價格開始有多殺多現象,透過價格明顯鬆動,限貸政策可望逐漸局部鬆綁,觀望買盤信心上升,交易量自然築底緩升。
市場交易量脫離谷底 反而是價格跌幅擴大的開始
從技術面分析,在上升趨勢線時,主升段會呈現價量俱增,末升段價量背離,而下跌趨勢則從價量俱跌中,主跌段必經過價跌量增的殺價取量過程,只有價格明顯鬆動才會吸收觀望買盤介入,因此,在經過交易窒息量的階段後,市場也因多殺多現象,價格會有較大幅度的下修,所以,此時交易量脫離谷底,反而是價格跌幅擴大的開始。
此波主跌段正在開始,將延伸到2026Q2,止跌時點預期在2026Q4。而2026年的房市將出現七大優劣勢的對決,茲分析如下:
(一)量&價
交易量逐漸增加vs.交易價格逐漸下跌:前述交易量創新低,交易量因價跌而回溫,建商被迫開工潮與交屋拋售潮壓力,在多殺多的氛圍中出現殺價取量,市場一憂一喜?
(二)GDP &關稅後遺症
人均GDP創新高vs.貧富差距擴大:AI領軍一枝獨秀,GDP人均創新高,但也造成貧富差距擴大,年輕人更買不起房。
(三)利率&CPI
利率溫和降低vs.通膨壓力上升:全球降息風將迫使央行溫和降息,購屋信心會增強,但另一方面美國通膨壓力上升,國內房價、物價偏高可能影響購屋需求。
(四)政策鬆綁&緊縮
政策局部鬆綁vs.政府面對選舉民怨上升壓力:房市降溫,限貸政策會局部鬆綁,但選前民怨升高,將影響政策鬆緊的兩難。
(五)游資多&營建資金斷鏈
超額儲蓄創新高vs.建商資金斷鏈危機上升:近年超額儲蓄不斷升高,達GDP 17%,表示民間資金充沛,但建商融資受限,被迫開工,餘屋去化慢,推案銷售率差,造成資金斷鏈嚴重危機。
(六)利多抗跌區&量多超漲區
潛在利多區域抗跌vs.量多超漲區下修壓力:此波下修房市表現強弱分明,北抗跌、中疲、南弱,區域表現也是強弱分明,例如台北市北士科周邊仍小漲,其他區小跌,台積宅漲多下修。
(七)剛需買盤的強&弱
觀望買盤進場vs.剛性需求掏空需求減弱:透過價格下修,觀望買盤逐漸進場,但因新青安效應遞減,且有提前掏空需求因素,會使剛需表現不如預期,必須要有換屋市場加入需求端,房市才會逐漸止跌。
文/李同榮
※免責聲明:本資料由「理財周刊」授權轉載,文中引述之專家觀點、內容分析、個股基金僅供參考,純屬專家意見,並非投資建議,亦不代表本社立場。
房地產新聞